top of page

2026 年資安趨勢分析

2026 年全球資安威脅加劇,AI、雲端與 IoT 擴大攻擊面,駭客利用生成式 AI 提升詐騙與攻擊效率,企業則以 AI 強化偵測與防禦。勒索軟體與供應鏈攻擊持續升溫,資安已成營運核心議題。

在法規面,GDPR、AI Act、NIST CSF 2.0 與 ISO 27001 相繼強化資料保護、AI 管控與資安治理,企業須導入合規制度與資料治理框架以提升韌性與透明度。

一、全球資安態勢與發展背景

1

AI 驅動資安攻防升級

人工智慧(AI)已成為攻防雙方的核心武器。生成式 AI 讓攻擊者能大規模自動化製造詐騙郵件、惡意程式碼與 Deepfake 聲音影像,降低攻擊門檻並提升成功率。同時,AI 也被用於漏洞掃描、滲透測試,使攻擊頻率與精準度成倍成長。反觀防禦端,企業正導入 AI 分析平台,用於比對大量日誌、識別異常行為與預測攻擊路徑。這種「AI 對 AI」的對抗模式,使資安事件發生與演變速度比以往更快,要求資安團隊進一步自動化與智能化。

2

勒索軟體持續主導資安威脅

勒索攻擊已連續多年位居資安威脅之首,且手法不斷進化。雙重勒索(加密系統 + 威脅洩漏資料)已成常態,甚至出現「三重勒索」手法,連帶影響企業客戶、供應商或受害者的合作夥伴。攻擊目標集中在支付贖金意願高、服務不中斷即產生重大風險的產業,如醫療、金融、電信與能源關鍵基礎設施。其衝擊不只限於系統停擺,更包含商譽損害、法規責任、信任崩解與市場競爭力下降。

3

供應鏈安全與治理框架成關鍵

隨雲端與外包服務普及,單一第三方弱點即可形成全球性攻擊事件(如 SolarWinds)。這使「供應鏈資安」成為企業必備能力,包括評估合作夥伴安全成熟度、持續監控風險、簽訂資安責任條款等。另一方面,資安治理趨勢明顯:資安不再只是 IT 問題,而是營運風險與商業策略的重要組成。各國法規強調資安問責、透明度與高層參與,使企業需從制度、文化、流程層面強化資安能力,提升整體韌性與永續競爭力。

二、法規與合規趨勢

隨著資安事件頻繁與跨國資料流通擴張,全球監管機構紛紛強化資安與隱私法規。

2026 年的法規重點將聚焦於「資料保護」、「AI 治理」與「營運透明度」

全球資料保護法持續強化並擴張到 AI

GDPR 仍是全球隱私保護基準,其精神已影響日本 APPI、韓國 PIPA、美國 CCPA/CPRA 等地法規。新版 GDPR 實務指南更延伸至 AI 模型訓練與自動決策,要求企業確保模型透明、可解釋,並保障使用者知情權與資料控制權。

GDPR 仍是全球隱私保護基準,其精神已影響日本 APPI、韓國 PIPA、美國 CCPA/CPRA 等地法規。新版 GDPR 實務指南更延伸至 AI 模型訓練與自動決策,要求企業確保模型透明、可解釋,並保障使用者知情權與資料控制權。

AI 法規正式進入監管框架

AI Act 是全球首部系統性 AI 法律,依風險等級分類 AI 系統,特別要求高風險 AI 需具備透明性、可追溯性、紀錄保存與人為監督,一旦違規將面臨高額罰款,標誌 AI 正式從技術領域進入法治範圍。

資安治理成為合規核心要求

NIST CSF 2.0 新增「治理」為核心功能,高層主管需對資安風險負責,並建立成熟、可持續的改善流程。ISO/IEC 27001:2022 也擴增雲端與供應鏈安全要求,促使企業在採用第三方服務時導入安全審查。

合規不再是稽核功能,而是企業韌性策略

企業需建立資料治理框架(含分類、權限、風險管理)、持續稽核、員工訓練與安全文化。整體趨勢走向更高透明度、更強問責機制,合規已成為提升營運韌性與競爭優勢的重要投資。

© 2025 by s1111619, s1111649

bottom of page